发布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1-02-04
中共吴江区委、区人民政府:
现将《吴江区农业农村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报上,请审示。
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2月1日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区农业农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高效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吴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吴江区农业农村局获评第二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均为江苏省唯一;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体系,为苏州大市唯一;“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获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
一、2020年主要工作
(一)多举措、全方位,抓实抓细疫情防控
1.加强统筹协调,增强疫情防控“执行力”。及时制定出台《吴江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农村防控组工作方案》,围绕防输入、控集聚、广宣传、强责任等要求,全面投入到农村防控各项工作之中。组织开展地毯式排查筛查,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行24小时卡口检查制度,对入村人员做到“逢进必查、逢进必测、逢进必登记”。充分运用倡议书、大喇叭、横幅等各种宣传方式,提高村民疫情防控意识,自觉养成佩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
2.强化组织动员,锤炼提升队伍“战斗力”。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并下设工作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局领导带领88名志愿者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全面展示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防疫过程中,全局上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事迹,区农业农村局疫情防控行动支部获区委组织部通报表扬,一位同志被组织部评为战“疫”一线党员、三位同志被区文明办评选为战“疫”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松陵街道和江陵街道分别送来锦旗。
3.积极履职尽责,全面恢复三农“生产力”。充分履行农业农村系统服务三农的工作职责,坚持一手抓农村防疫、一手抓生产恢复。积极组织指导种粮大户及时开展春季田间管理,协调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保障农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发挥部门职责,帮助农业企业申办《防疫期间生活必需品货运通行证》32张,组织各基地对接网络销售平台,高峰期间各平台每日销售农产品近3万斤;免费为农产品保供企业和蔬菜种植户开展检测服务共4089批次;帮助农业企业协调贷款事宜,减轻经营负担,累计获批贷款8300万元;积极对接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梳理确认符合免除政策保单817件,惠及参保农户1006户次,免除保费26.24万元。
(二)聚焦点、促改革,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1.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一是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更好发挥。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制定《吴江区2020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清单》。积极发挥乡村振兴办牵头抓总职能,实行重点项目月报工作,统筹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点。牵头起草《关于聚力“三农”攻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吴江区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吴江区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试行)及目标任务工作清单(2020-2022年)》等重要文件,扎实推进“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二是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紧扣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以“中国•江村”品牌建设为统领,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一带一区一群一镇一园”格局加速建成。社会资本加速导入,汾湖与蓝城集团打造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美丽吴江样板区项目正式签约,桃源与融创集团打造的桃源融创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启动建设,着力打造新江南空间样板。2020年全区共涉及乡村振兴重点项目40项,累计完成投资31.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70%;示范区内共安排重点项目21个,累计完成投资10.4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38%。三是坚决抓好巡视整改反馈问题闭环整改。始终坚持把省委专项巡视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全面整改”原则,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有力的行动,逐条逐项对照整改,切实解决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难点痛点堵点。其中,涉及农业农村部门主办、会办、协办的38项整改措施已全部整改到位。
2.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是推进村级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开发三资监管平台中的预决算管理模块,进一步提升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全面推广村级合同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效构建从线上交易、合同签订、审批备案到收款核实的完整监管环链。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启动两项改革探索,其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试点”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全力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形成《吴江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成功签订首笔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协议。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25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登记赋码工作,完成率100%,录入成员64.12万户,完成率106.1%,位列苏州大市第二。三是加快推进村企联建。建立吴江区“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的实施方案》,将村企联建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水平考核;召开村企合作双向对接会,成功签约并通过省级审核认定村企联建项目207个,涉及村(居)201个,联建率为99.5%,南北联建项目18个。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创新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收官任务,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落实区级日检查、周汇总、月通报检查制度,完成三轮整治自然村全覆盖检查,涉及自然村2288个,共出动检查人员超5000人次,反馈整改问题近6万处,发布红黑榜9期;全域启动“净美江村”大整治行动,吴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评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被农业农村部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谱写水韵江村华章”为题向全国介绍我区实践与经验。全域开展“美丽村景”创建工作,打造美丽宜居的村庄客厅,行政村覆盖率达93%,自然村覆盖率超过80%,总投资近2亿元,“美丽村景”“美丽菜园”“美丽庭院”建设蔚然成风。积极探索发动群众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净美江村”随手拍等监督机制,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二是治理面源污染,农业农村环境不断提升。深入推进肥药减量增效示范工程,实现水稻、小麦专用配方肥使用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全区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涉农乡镇网点基本全覆盖;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和耕地质量监测,耕地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池塘生态化改造有序推进。2020年规划开展池塘改造(退渔)面积37161亩,已完成退渔17000亩,今冬明春将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20161亩。
4.扎实推进相对薄弱村帮扶转化。结合机构改革后部分帮扶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薄弱村和挂钩单位,确保村村有帮扶,帮扶更有效。积极组织全区市级相对薄弱村申报帮扶转化项目,共上报24个帮扶转化项目,获得财政补助1565万元;强化兜底保障,投资金额5110.33万元,下达市、区两级49个薄弱村公共服务项目补助资金4170.8万元;强化造血功能,新增村级集体经营性物业面积9.68万平方米,累计达207万平方米;新规划报批“一村二楼宇”建设项目11个,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总投资1.64亿元;积极发挥惠村公司帮扶功能,全区第八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全部如期转化,村均稳定性收入达361万元。
5.高质量完成长江流域退捕禁捕。在苏州大市率先全面完成退捕任务。7月13日率先完成退捕建档立卡,共涉及退捕渔船1701艘、渔民3266人,做到退捕渔船渔民数据与系统录入情况一致,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范围。10月5日涉及的905艘太湖渔船率先全部完成签约,10月15日船网工具率先移交处置完毕。同时,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以长漾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重点,兼顾太浦河和太湖等重点水域,全面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形成严打高压态势和震慑效应。累计组织出动渔政执法人员1921人次,执法车辆471辆次,执法船艇153船次,依法立案查处涉渔行政处罚案件66起。
(三)强基础、稳保供,增强农业压舱石作用
1.农业生产稳中调优。以良种良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一是主导产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产值633344万元,增加值400862万元;全区粮食生产总量15.6万吨,同比增长1.43%,其中,水稻亩产613公斤,小麦亩产320.8公斤;全区常年菜地面积稳定在3.1万亩,季节性菜地面积稳定在1.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7.72万亩,全年蔬菜产量32.2万吨。二是进一步扩大优质品种面积。围绕优质优产,推广“南粳46”“嘉58”“常农粳11号”等优质大米种植面积占比达91.1%,同比增长0.5%;稻鸭、稻虾等综合种养面积扩展至6000亩,全国和全省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场观摩会在吴江召开。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落实400元/亩的渔业水域生态补偿,湖泊生态管理达7.48万亩。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采取“云放流”形式,进一步打响太湖蟹生态品牌。规划2020-2021年度耕地轮作休耕面积3.3万亩,沿太湖一级保护区实行常年轮作休耕。全力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6个,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49万亩、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5.07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90.14%;启动吴江大头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5家企业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特色优势种苗中心(企业)。
2.生猪生产全力恢复。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恢复生猪生产的部署要求,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组织推进恢复生猪生产工作。苏太美丽生态牧场建成投产,存栏生猪0.65万头;东之田木生猪扩建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新增产能0.7万头;吴江牧原生猪养殖项目进展顺利,年出栏2万头的平铺猪舍基本建成,年出栏10万头的楼房猪舍主体结构即将封顶。完成本地出栏任务超2万头;域外保供落实有力,与连云港、淮安等地共签订划转出栏指标9.97万头,超额完成下达任务。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累计排查养殖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收集点等1987个(次),排查生猪157.52万头(次);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专项整治行动,高速出入口检查站累计检查生猪运输车辆322车,检查生猪29871头,均未发现异常。
3.农业生产质量稳定可控。一是严控外来有害生物。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福寿螺等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进一步完善草地贪夜蛾监测点,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二是落实农产品溯源管理。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企业“五有”规范化建设试点,全面落实追溯“四挂钩”制度,全区170家企业纳入农产品生产经营监管名录,168家企业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注册,累计打印追溯标签111316张,合格证13102张。三是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提档升级,建成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点30个;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达1285批次,同比增长60%;完成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采样任务1705批次,完成农残速测58027批次。
4.农业发展基础稳步提升。一是农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以农业园区建设引领乡村产业兴旺,新增各类农业园区面积4.25万亩,农业园区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69.11%,位于苏州前列;下达区级及以上财政资金3960万元,落实园区建设项目8个,有效推进农业园区项目建设。二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争取省库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积极申报省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提前实施)项目1.3万亩,获得省、市奖补资金近2000万元;完善《吴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奖补管理办法》,并落实区镇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苏州玫瑰园园艺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被评为苏州市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新增规模蔬菜基地243亩;苏州浦江源太湖特种水产有限公司被评为苏州市高标准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获评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2家,苏州市级高标准现代果茶园2家。三是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国智慧农业改革发展大会在吴江召开,出台《苏州市吴江区智慧农业农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智慧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加速推进,吴江数字农业农村管理平台一期项目建成。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4.6亿元,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家,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家,获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太湖雪电子商务串起传统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入选苏州市十佳智慧农业品牌案例。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高分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涉农乡镇全部达到区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标准,达标涉农乡镇占比100%,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超过示范县建设目标任务。
5.产业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农业产业化继续保持领先。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顺利完成监测;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企业总量和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新增产业化联合体5家。二是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编制完成《苏州市吴江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6家单位成功创建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加大“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旅游线路推介力度,两条路线成功入选江苏省100条旅游农业精品线路推介名单;众安桥村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太湖绿洲、绿宝园获评省主题创意农园,开弦弓村获评苏州市“十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村,吴江清炒香青菜成功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玫瑰园和花伴湾分别获评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和四星级示范,太湖雪获评第二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企业(园区)。三是农业品牌建设稳步实施。大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吴江香青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启动“菀坪柑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和建设;元鹤牌大米、金利牌食用植物油入选省首届百强农业品牌;“吴江大米”获第二届中国“好米榜”金奖,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最美生态稻园奖。成功举办“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绿色优质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开展三期农产品“出村进城”“直播带货”“评优品鉴”等活动,有效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四)抓安全、优服务,切实提升农民获得感
1.压实责任狠抓落实,有效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组织召开全局性安全生产专题学习和部署会议30余次。出台《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件,细化责任,强化考核。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组织各类检查1130余次,出动人员4050余人次,实现对监管范围内的重点场所、重点人员全覆盖排查,检查渔船停泊点、农机合作组织、农资经营场所、农业生产企业785家次,应年检渔船、农业机械全部完成年检;排查整治一般隐患问题339个;立案查处非法捕捞、无证经营农(兽)药等各类案件91起,已办结75起,罚没金款24.78万元。对市、区督导巡查反馈问题进行立行立改、即知即改,高质量完成各项整改工作。三是安全生产工作举措不断创新。紧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机遇,吴青嘉三地共同签署《示范区渔业管理合作备忘录》。成立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执法整治专项组,结合“中国渔政亮剑2020”专项执法行动,对辖区内主要水域开展重点执法检查,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非法捕捞行为。出台《全区上道路拖拉机联合整治工作方案》,联合区公安局开展“三查一禁”农机安全执法行动,批评教育农机驾驶员3名,依法行政处罚15起。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公布进入2020年政府优先扶持合作社名录76家;建立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项目库,共有8个项目进入区级项目库。围绕“一强两高”,强化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多人次;落实《吴江区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意见》,34人签约吴江区首届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家职业农民分院在吴江设立;培育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三带”能手、“三带”新秀各1名;获评2020年度苏州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1人。修订完善《2020年度苏州市吴江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8人。
(五)强党建、聚合力,服务高质量发展树新风
1.坚持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一是明确重点抓党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制定《2020年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党建工作要点》,切实发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领先促业务领跑,全面完成融入式党建“书记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任务。二是“党建惠企”解难题。7名中层以上干部积极参与“百人百企助力发展”挂职惠企工作;制定有关行政服务升级、奖励评级优先等7条党建惠企措施,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作用,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开展“党建惠企”专场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议发展之策、共绘发展蓝图,有效助力“三农”发展。三是树立特色建品牌。全力打造“党旗红•强三农”党建品牌,以党建品牌建设,凝聚组织力量,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海棠花红”党建阵地建成使用,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培训和党建品牌宣传基地;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党建阵地建设,开展“六有一提升”达标创优等活动,打造示范党支部。
2.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党政主要负责人上廉政公开课,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强化班子成员廉情分析等,明职责、严纪律、查漏洞、补短板。全年完善内部管理制度2项,开展“第一种形态”廉政谈话30人,部门集体廉政谈话1次,实现全体人员个人重要事项报告制度、个人廉政基础信息填报全覆盖。将意识形态、法制建设、保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日常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优化政务公开流程,细化档案分类管理,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处置,严格制止机关单位食堂餐饮浪费行为,从严控制公务接待。二是继续推进阳光惠农系统建设。做好阳光惠农系统中贫困户结对绑定核查工作,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走访工作要求;密切跟踪扶贫资金使用,针对系统中涉及的8个部门19条扶贫资金线,建立定期跟踪机制,对系统中出现的预警信息及时进行核查。三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承办两会建议、提案33件,其中主办件15件,会办、协办18件,均按要求及时办结,并取得代表认可。及时处理各项群众反馈问题,按时办结信访件14起,共处理12345联动中心案件1046起,其中涉渔工单846起,渔政电话举报225起。四是全力配合区委巡察。从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的高度,深刻认识巡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部署要求上来,把巡察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成立了区农业农村局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坚决服从巡察工作安排,全方位、无条件地配合巡察工作,坚持边巡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完成立行立改5项,同时,局党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行台账式管理和销号制度,切实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对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区农业农村局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沪苏同城化,聚力建设示范区,以“争第一、创唯一”的目标导向,强化敢拼会赢、敢为人先的拼劲闯劲,创新工作举措,压实攻坚责任,以党建引领实施新一轮“12310”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发展格局,展现“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的现代风貌。
(一)聚焦“一个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总目标,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更好服从服务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发展建设。全面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调度体系,建立每月监测分析每季调度通报制度,以调度发现问题所在、提出解决之策、推进工作落实,全力争取走在大市前列。全力推进“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围绕“魅力大运河”和“美丽湖泊群”吴江特色田园乡村组团,以项目化推进各组团的差异化、特色化打造。全力谋划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招商推介、四季采风等活动,不断扩大“江村”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品牌。全力跟踪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美丽吴江样板区、桃源融创生态旅游度假区目和开弦弓综合提升等项目,推动早出成效。全力实施新一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以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显示度、集聚度。全力打造村绿相依、古今对话、村镇共赢的江南画卷,加快呈现“新鱼米之乡”和“新江南空间”现代面貌。
(二)深化“两项改革”,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1.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导向,完善考评办法,树立鲜明的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职称聘用、评先评优导向,调动干部履职尽职、争先进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干事创业导向,探索岗位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岗位聘用管理办法,提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气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将干部队伍锻造成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铁军。
2.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不断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加大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密切关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程,加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净收益分配方式的规范化管理研究。加大户籍改革后续改革的研究,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以试验拓新路,努力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机制上、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制约破解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成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加大专业合作社培育,推进劳务合作社的组建运营,提升农民组织化、专业化水平,确保年内新增劳务合作社40家以上,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不少于1家。加强农业领域改革研究,推进长三角有害生物联防联治、肥药减量、农产品联产联销以及示范区乡村振兴一体模式的研究。加强三地渔业禁捕区和禁捕期的监管,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
(三)着力“三大提升”,不断巩固发展成果
1.着力提升农业高质高效水平。突出向园区集聚、向绿色转型、向融合跨越的目标导向,确保农业园区面积占比超70%;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基调,以提质增效推动农业转型,优化整合农业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将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确保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负增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4%以上,农膜回收处置率达85%以上。加快推进农业“四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提升病害防治和为农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确保年内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新增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1.9万亩以上。
2.着力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围绕“魅力大运河”和“美丽湖泊群”吴江特色田园乡村组团,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等民生设施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年增长率不低于6%。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主动谋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方法路径,研究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治理机制模式,因地制宜创新积分制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形式,以积分制的“小切口”做好乡村治理的“大文章”。
3.着力提升农民富裕富足水平。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提升农民素养,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创业能力,确保年内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新型农民占比达3.5%。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合作社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联创机制,力争年内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比率达到12%,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少于2家,培育示范家庭农场不少于10家。大力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由高效配置,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完善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分配收入份额,提升农民富裕富足水平。
(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全面筑牢发展基石
1.全力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切实抓好“三优三保”,退渔还田等复垦田块的复种,压实属地责任并分解考核至区镇,确保年内新增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7万亩,水稻实种面积达20万亩以上,争取有新突破。压实“菜篮子”属地责任,确保菜地最低保有量稳定在4.3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17.7万亩以上。加快推进生猪生产,确保牧原和东之田木四月底全面投产,加强域外保供的联系落实,确保年存栏生猪8.6万头,出栏生猪14.7万头,实现30%的自给率。
2.全力抓好高标准设施及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序时完成5000亩省库项目和1.3万亩提前实施项目,确保全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5万亩;探索研究“零散地”治理方式和途径,着力提升零散地整治和管理水平。加快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确保全年新增设施蔬菜基地不少于100亩,高标准蔬菜地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快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确保高标准池塘占比达90%以上,“三高一美”指数达87%以上。
3.全力抓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后续工作。巩固提升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成效,稳步推进内河和长漾湖禁捕退捕工作及前期退捕政策兑现。全面落实禁捕区的长效管理工作,实施好长漾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境信息化监管系统工程,实现水域船舶、船员及其轨迹动态溯源、实时监控。积极谋划推进太湖渔业集体捕捞管理工作,年内确保顺利运作,加大非法捕捞打击力度,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4.全力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农业园区建设专项为抓手,引导区镇(街道)财政和社会金融资本加大对农业园区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园区由生产型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稳产保供、富民增收综合性转变,形成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局面。加快太湖稻作文化馆建设,以开放式的稻田系统展示太湖流域农耕文化,实现农业生产、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力争中期考核验收高标准通过;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健全退出机制,引领推动各级各类农业园区提标建设,确保年内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园认定授牌1家,新创建苏州市级农业园区不少于1家,新认定区级农业园区不少于1家。
5.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围绕苏州市特色宜居乡村建设要求,制定出台方案、保持专班力量、加大资金投入,补齐问题短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品质建设阶段;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得到农民支持、能够有效运行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年内完成特色宜居乡村建设400个以上,力争全区80%以上城郊融合类和其他一般村庄建成特色宜居乡村,在苏州大市保持前列。
6.全力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新一轮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深入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深挖村企合作潜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增长,持续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项目,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更高水平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村级经济考核的转变,突出对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和区镇资源性投入的考核,推广“隐读模式”,鼓励推动抱团发展和“飞地经济”发展,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年增长率不低于6%。
7.全力抓好智慧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突出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智慧农业农村试点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链条各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启动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农村“吴江场景”“吴江示范”,年内完成数字农业农村管理平台二期建设,打造数字新业态1个,建成智慧监管体系3个、智慧生产场景3个,启动智慧农村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比例达15%以上。
8.全力抓好“三农”领域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思想意识,健全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双战”,确保实现“双赢”。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有关要求,压实安全生产职责,紧密衔接好“小灶”“大灶”,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围绕渔业、农机、涉农危险化学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高起点高标准融入“三年大灶”,毫不放松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
9.全力抓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挥重大项目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中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围绕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现代服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更新完善重大项目库,把关乎人民生活保障、体现示范区发展水平和“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方向的重点项目纳入到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库中来。落实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强化跟踪指导,切实发挥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对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的重要支撑作用,确保全年推进落实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不少于10个。
10.全力抓好“三农”发展模式总结推广。认真归纳提炼集体经济增长模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池塘改造模式、综合种养模式、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模式等各个领域好的做法,总结凝练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向全区“三农”领域推广复制,全力提升吴江乡村振兴全域发展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发展组织保障
1.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最大政绩”引领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深化“党旗红•强三农”党建品牌,不断将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引向深入。研究制定2021年党建工作要点和党委集体、班子成员责任项目清单,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工作全局、持续有力推进,重点围绕中心工作分析问题、明确目标、拿出举措,以实施项目化管理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全局在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严”的主基调,压紧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覆盖;建立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切实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用好用足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组合拳“,形成“全天候”的干部监督模式;积极构建廉洁生态“网络”,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全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本年度工作要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工作目标管理,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分析研判,开展自查自纠,确保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意识形态领域专项巡察整改,切实管住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4.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将法治理念贯穿“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加强法治思维培育,确保全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用权履责,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政务信息公开,保障信息发布安全。持续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能力,强化信息公开,确保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对外公开率达100%,全力争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国家级示范窗口。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2021年,全局上下要坚定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扭住责任落实,聚焦本领提升,突出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贡献“三农”力量,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 2017-2022 zhengsoso.com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32387号-1 上海立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