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松江区经委 发布日期:2023-11-20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松江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迭代升级建设并成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优势,近年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不断显现,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松江区荣获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以服务型制造转型为突破,松江制造业规模及能级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末,松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居全市第一;国家级、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数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均位于全市第二。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松江区服务型制造发展,促进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0〕101号)、《松江区深化服务型制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沪松府办〔2022〕36号),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引领,以提升制造业服务价值为导向,以健全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为主线,以赋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6+X”产业体系为路径,全面推广定制化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生产性金融等服务型制造模式,探索服务型制造新场景,推进产品价值增值、制造效能和客户效用提升,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推松江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安防、节能环保等“6+X”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布局“绿色低碳”、“智能终端”、“元宇宙”产业三大新赛道,开辟未来产业新领域,到2025年,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高端化、服务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科技合作创新与产业链共融互促效应进一步显现,基本建成辐射力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服务型制造生态圈。
——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到2025年,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总集成总承包等重点模式领域年营业收入总规模达到800亿元,年均保持10%左右增长,新引进服务型制造业及其关联企业300家左右。
——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到2025年,培育、打造不少于80家服务型制造模式突出、带动效应明显的服务型制造头部企业和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
——集聚集群态势凸显。到2025年,形成不少于2家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服务型制造园区,培育不少于2个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集聚区,全区服务型制造集聚集优发展态势愈发凸显。
三、空间布局
立足松江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优势,以松江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核心区,以中山、九亭、泗泾、洞泾、新桥、石湖荡、新浜等区域为服务型制造发展带,积极建设多个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集聚园区,构筑形成“核心区”引领创新、“发展带”激发潜力、“园区”集聚培育的“一核一带多园”服务型制造发展空间布局。
松江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现代装备等主导优势产业,依托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因地制宜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共享制造、定制化服务等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加快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平台,加强示范引领及产业链协同,努力打造服务型制造发展全国高地,助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化攀升。
围绕“6+X”重点产业,新桥、九亭依托临港松江科技城、九科绿洲等园区平台,以研发设计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培育一批以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等为特色的示范企业。泗泾、洞泾围绕人工智能、信创产业,重点发展价值链整合的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中山发挥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总部经济功能,聚焦服务导向的研发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生产性金融等服务型制造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石湖荡、新浜依托国家级多式联运物流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方松、广富林依托大学城双创集聚区资源优势,聚焦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专业服务。各街镇加快建设和完善服务型制造跨场景应用,发挥优势龙头企业聚合带动效应,牵引上下游企业稳链、固链、强链,实现协同发展,形成立足松江、辐射长三角直至全国的服务型制造“连片发展带”。
支持临港松江科技城、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正泰智电港等园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产业定位,加快集群建设,促进松江区服务型制造集聚多点发展。
四、重点方向
发挥松江区制造业企业基数大、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优势,围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配置效率、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融合发展的服务型制造新体系,聚焦发展价值链整合、创新赋能、功能性支撑的三大类服务型制造重点方向。
(一)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深化服务型制造价值链整合
发挥松江区高端装备产业基础优势,鼓励企业在提高自身既有产品及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延伸企业服务价值链,围绕核心零部件制造,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总集成服务;依托企业核心产品,为客户提供核心产品功能实现的总承包服务;加速专业供应链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构建以自身为核心节点的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网络;支持提供专业化整体服务的供应链管理企业承接制造业企业外包,融入制造业价值链的链节并创新供应链服务模式;积极推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共享制造体系,建立共享制造服务平台,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形成产业链的有效整合。
(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速服务型制造赋能作用
大力推动企业研发创新,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一批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设计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依托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国内领先芯片设计服务能力、生物医药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鼓励发展面向汽车、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时尚消费品等服务型制造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关注产品制造和销售环节转变为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探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实现和个性化定制,拓展智能远程运维、再制造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场景。
(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强化服务型制造功能性支撑
推进支撑服务型制造业的咨询诊断、金融、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品牌运营等功能性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做优做强,重点培育服务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咨询服务、支撑性金融服务、服务型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强化服务型制造过程的服务全要素投入,培育一批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X”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实验室及专业检测机构,探索发展“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新服务业态。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支撑服务型制造业企业发展新赛道,提高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等产业链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服务型制造典型场景建设、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投入进行支持,支持松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信息技术赋能的服务型制造业高地。
五、重点任务
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优化提升“七大工程”,以“数智赋能、项目招引、载体提质、人才培养、平台服务、金融供给、模式应用”等举措,形成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多元合力,引领全面协同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制造企业创新服务型制造模式。
(一)实施“数智赋能”工程
依托松江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品牌效应,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快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打造5-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区内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智改数转”。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数字资源投入的支持,不断优化和创新内部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强化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引导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方向发展,推动由交付“产品”到交付“产品+服务”转型,拓展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不少于10个“工赋链主”企业。推动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评估达15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50家。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支撑服务型制造的智能工厂建设,建设不少于100家区级、30家市级、5家国家级智能工厂或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争创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打造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区科委、区经委、各街镇、经开区)
(二)开展“项目招引”工程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快引进一批服务型制造重点项目。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安防六大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关键环节,突出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高端、补链项目。加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自身产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发挥集聚区“涡轮效应”,吸引一批掌握产业链资源配置、上下游协同能力强的服务型制造总部企业、全球及地区研发中心、行业头部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定制化制造、总集成、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供应链、绿色低碳等服务型制造及其相关企业300家,全力打造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区经委、各街镇、经开区)
(三)推进“载体提质”工程
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枢纽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升服务型制造集聚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中、服务集成”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资源为基础、空间联动为纽带,结合服务型制造重点发展模式,加强集聚区产业引导,形成不少于2家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培育不少于2个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集聚区,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品牌园区,形成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格局。(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各街镇、经开区)
(四)加快“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松江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家智库计划”,组织不少于100位企业家参加服务型制造研学培训,切实助力企业加深对服务型制造相关战略、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推进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服务型制造转型人才。鼓励相关专业机构与松江企业深度合作服务型制造转型咨询和服务型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完善通过猎头机构开展市场化引才机制,加大服务型制造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对服务型制造高端人才的服务能力。依托松江大学城人才资源,搭建校企交流平台,深化校企服务型制造合作,加强既懂服务又精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纳入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企业分类管理范围。支持服务型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在松创业,对“顶尖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给予大力扶持。(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经委)
( 五)强化“平台服务”工程
发挥G60科创走廊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研发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推进服务型制造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政校企高效沟通和交流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内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产业金融等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延伸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区科委、区经委)
(六)扩大“金融供给”工程
围绕G60五龙湖金融生态圈建设,持续扩大有效金融供给。进一步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聚焦“6+X”产业,通过银企对接等活动,多方搭建企业和银行对接的平台,深入做好服务型制造的精准对接。进一步加大双创债集合债、供应链融资、科技履约贷、担保批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进力度,加大产业基金、金融机构落地松江的推进力度。加强对服务型制造项目、工程的精准对接和全链条、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委、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中山街道)
(七)推广“模式应用”工程
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不断培育、挖掘和总结企业探索服务型制造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持续培育国家级、市级、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形成不少于80家国家级和市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不少于15家设计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5家以上企业产品入选“上海设计100+”。通过案例汇编、经验交流、现场推进、模式应用等多种形式,展示转型成效、宣传优秀做法、推动多元合作,促进模式创新和应用推广。加强服务型制造种子企业培育,开展不少于100家种子企业服务型制造诊断咨询服务,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探索开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为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区经委、区新闻办)
六、组织保障
(一)推进统计监测,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服务型制造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科学界定服务型制造企业,全方位科学统计服务型制造有关数据,提高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建立与统计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服务型制造相关重点领域发展态势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加强服务型制造发展政策和标准体系研究,落实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深化产融合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助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统计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
(二)开展示范推广,增强辐射带动
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案例总结、经验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统筹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深入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走访、咨询和诊断服务,深化企业对服务型制造的认识,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区经委)
(三)保障产业用地,加强园区建设
研究服务型制造集聚区产业用地政策,保障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空间,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存量土地效益,盘活低效用地,支持服务型制造项目发展。(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
附件:松江区深化服务型制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2023-2025年)任务分解表
附件
松江区深化服务型制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任务分解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1 | 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总集成总承包等重点模式领域年营业收入总规模达到800亿元,年均保持10%左右增长。 | 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各街镇、经开区 |
2 | 培育、打造不少于80家服务型制造模式突出、带动效应明显的服务型制造头部企业和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 | 区经委 |
3 | 形成不少于2家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园区,培育不少于2个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集聚区。 | 区经委 |
4 | 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现代装备等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共享制造、定制化服务等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加快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平台,加强示范引领及产业链协同。 | 经开区 |
5 | 各街镇加快建设和完善服务型制造跨场景应用,发挥优势龙头企业聚合带动效应,牵引上下游企业稳链、固链、强链,实现协同发展,形成立足松江、辐射长三角直至全国的服务型制造“连片发展带”。 | 各街镇 |
6 | 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融合发展的服务型制造新体系,聚焦发展价值链整合、创新赋能、功能性支撑的三大类服务型制造重点方向。 | 区经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 |
7 | 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快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打造5-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区内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智改数转”。 | 区科委、区经委 |
8 | 引导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培育不少于10个“工赋链主”企业,推动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评估达15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50家。 | 区科委 |
9 | 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建设不少于100家区级、30家市级、5家国家级智能工厂或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 区经委 |
10 | 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聚焦G60信创产业园建设,争创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打造工业数字化创新中心。 | 区经委、区科委、各街镇、经 开区 |
11 | 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定制化制造、总集成、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供应链、绿色低碳等服务型制造企业,全力打造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新引进服务型制造及其相关企业300家左右。 | 区经委、各街镇、经开区 |
12 | 开展“松江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家智库计划”,组织不少于100位企业家参加服务型制造研学培训,切实助力企业加深对服务型制造相关战略、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推进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服务型制造转型人才。 | 区经委 |
13 | 鼓励相关专业机构与松江企业深度合作服务型制造转型咨询和服务型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完善通过猎头机构开展市场化引才机制,加大服务型制造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对服务型制造高端人才的服务能力。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14 | 将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纳入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企业分类管理范围。支持服务型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在松创业,对“顶尖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给予大力扶持。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15 | 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内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产业金融等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延伸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 区科委、区经委 |
16 | 围绕G60五龙湖金融生态圈建设,持续扩大有效金融供给。进一步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聚焦“6+X”产业,通过银企对接等活动,多方搭建企业和银行对接的平台,深入做好精准对接。 | 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中山街道 |
17 | 加大双创债集合债、供应链融资、科技履约贷、担保批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进力度,加大产业基金、金融机构落地松江的推进力度。 | 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 |
18 |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企业品牌培育、丰富产品品种,培育不少于15家设计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5家以上企业产品入选“上海设计100+”。 | 区经委 |
19 | 加强服务型制造种子企业培育,开展不少于100家种子企业服务型制造诊断咨询服务,引领和带动更多企业探索开展服务型制造模式。 | 区经委 |
20 | 通过案例汇编、经验交流、现场推进、模式应用等多种形式,展示转型成效、宣传优秀做法、推动多元合作,促进模式创新和应用推广。 | 区经委、区新闻办 |
21 | 完善服务型制造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科学界定服务型制造企业,全方位科学统计服务型制造有关数据,提高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 | 区统计局、区经委 |
22 | 研究服务型制造集聚区产业用地政策,保障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空间,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存量土地效益,盘活低效用地,支持服务型制造项目发展。 | 区经委、区规划资源局 |
© 2017-2022 zhengsoso.com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32387号-1 上海立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