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机构: 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1-12-30

虹口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稿)

 

 

 

 

 

 

 

 

 

 

 

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


  

 

一、发展基础 3

(一)发展现状 3

(二)发展形势 6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原则 8

(三)主要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10

(一)推动“五型经济”蓬勃发展 10

(二)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12

(三)提升重点产业发展能级 15

(四)打造特色产业新亮点 19

四、空间布局 20

(一)打造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 20

(二)打造中部高品质商旅文体新地标 21

(三)打造北部“硅巷”式科创产业集聚新空间 22

五、保障措施 23

(一)健全体制机制 23

(二)加强政策支持 23

(三)完善人才保障 24

附件 25


虹口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虹口在新的起点上“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的重要阶段。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虹口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虹口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量的主导引擎,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区委区政府围绕“做强基础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实新兴产业”持续发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显示度、贡献度、集中度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20年三级税收占比76.9%,较“十二五”末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金融业贡献度持续提升2016年以来年均税收增长21.1%,2020年增长37.4%,呈现“逆周期”表现,全区集聚金融企业1806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6万亿元,拥有17家公募基金总部,占全国总数的1/8上海金融科技园区、上海金融科技联盟先后挂牌、成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已成为业界品牌。航运产业链日趋完善依托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上海航交所等40家功能性机构,集聚各类航运服务企业4706家,全球前50位的船公司有12家在虹口设立总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连续七年在北外滩发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标志性论坛——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正式落户。现代商贸、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效益不断提高。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上海白玉兰广场、北外滩来福士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各类总部企业达到1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增长目标顺利实现涉外经济发展能级进一步提高,在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的新一轮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推动下,实到外资、合同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3.1%、3.7%,实现“双升”,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长至449.2亿元。楼宇园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实施楼长责任制、园长责任制等举措,全力做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2020年楼宇、园区税收落地率分别达到45.1%、63.4%,全区亿元楼宇32幢、亿元园区8个,均较“十二五”时期大幅提高。

创新水平不断增强。“全球双千兆第一区”成功打造,2019年世界上第一个5G电话在虹口拨通,累计建成5G基站1030个,密度全市第一,华为-上海5G+XR创新中心、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等重点项目落地,一批数字平台企业蓬勃发展。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升,2020年全区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5.43%,较“十二五”末提高2.59个百分点,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423家,累计新增(含转板)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61家,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孵化体系、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加大,科创类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供给有力有效,引进培育了一批成果转化法律顾问、财务咨询、创业孵化等方面的第三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

北外滩开发建设全面起势。北外滩成为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市政府批复同意。功能落地扎实推进,专项规划研究、宣传推介等工作全面展开,建设发展日益展现新气象。城区环境不断优化,高品质公共空间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增商办楼宇载体190.1万平方米。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合力不断增强,形成“政府主导、办企合一、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模式。在北外滩发展引领带动下,中部区域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虹口足球场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功能日趋成熟,上海音乐谷音乐产业初具规模;北部区域创新空间持续优化,一批前沿科技产业加快集聚,新增产业园区12个。

同时,虹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主要是:经济密度有待提高,产业经济总量偏小,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和带动作用需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有待巩固,除金融、航运外,其余产业与兄弟区竞争的优势尚不明显。品牌效应有待增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企业还不多,对虹口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虹口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拿出更多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构建新发展格局赋予虹口新使命。世界经济已进入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虹口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政策先行等优势,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抢占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新的增长点,全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地位,积极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核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承载地。

2.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增长新潜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特别是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机遇、孕育了新的产业发展潜能。虹口要充分发挥5G先发、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完备等优势,在进一步优化增长动力结构、市场主体结构和新业态结构上下功夫,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虹口特色的创新之路。

3.提升城区软实力催生服务新需求。随着软实力“加速器”作用的不断发挥,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业商贸、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体育竞技等服务消费需求逐步增长,为现代服务业效率提升、增量突破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虹口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水平较好、历史文脉底蕴深厚、资源要素禀赋独特等优势,紧抓“跳变跃升”关键阶段产业发展创新提质机遇,构建引领未来的高质量产业集聚地,推动现代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力虹口软实力建设,切实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聚焦发展“五型经济”、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遵循“数字赋能、业态融合、规则创新、生态培育、品牌塑造”的发展方针,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虹口软实力,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原则

——坚持对标顶级、争做一流。立足“四个放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对标顶级全球城市,全面融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的高端环节加快迈进,开创虹口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扩大开放、合作共赢。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毫不动摇走开放路,抓住国家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机遇,强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创新引领、培育特色。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新趋势,促进技术与产业紧密结合,探索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虹口品牌

——坚持优化布局、协同提升。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南部辐射、中部转型、北部发力”的空间新格局营造适宜企业共同发展的生态氛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领先度、服务功能辐射度、服务对象感受度

(三)主要目标

经过5年努力,虹口服务业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能级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品质显著提高、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6%,现代服务业占三级税收比重达到70%。

——能级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到2025年,新增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150家,亿元楼宇总量40幢。金融企业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万亿元,每年新增航运服务企业120家。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加快渗透融合,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稳步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00家,新增各类人才5万人。

——发展格局显著优化。统筹北外滩、中部、北部地区建设,加快形成“南部辐射、中部转型、北部发力”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打造若干高品质、标志性的设施载体,全区商业设施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文博场馆年服务人次达到120万。

三、主要任务

以提升经济密度、扩大对外开放度、强化产业显示度为导向,聚焦“五型经济”发展方向,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动“五型经济”蓬勃发展

突出高能级总部集聚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创新、服务和流量型经济一体化发展,做优做强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端业态。

1.加快发展高能级总部型经济

引进一批总部企业,依托高端载体优势,积极吸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功能性机构、外资服务机构和国际组织,以及各类国有企业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等落户,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功能高地。培育一批总部企业,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强化存量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存量总部企业。吸引一批配套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跨国影响力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融资担保等全球顶级服务商,增强为总部经济配套服务的专业机构集聚度。支持各类总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打造形成立足全国、面向亚太的供应链产业链集群

2.全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深化改革开放,主动对接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制度创新,推动更多领域先行先试,形成标志性的实践成果。加快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建设,集聚高水平、高能级的外资外贸企业,加强与上海海关、虹口海关合作,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型升级,努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发展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全球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流通,争取上海在国际结算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等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北外滩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开放大平台,推进“6+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全渠道合作对接,稳定外资外贸、拓展经贸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3.全面激发更多类型经济新动能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科研创新环境包容度和吸引力,以5G、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一批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释放指数级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发挥产业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明显等特点,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密度,推动传统服务变革跃升,促进新兴服务繁荣壮大,努力构筑新时期“上海服务”品牌战略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流量型经济,促进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速增值,线上线下融合联动,营造具有强大活力的流量经济新生态。

(二)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主动对接新一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响“全球资产管理”、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等特色品牌

1.金融服务业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创建北外滩资产管理中心,积极吸引功能性、总部型、国际化金融机构,以及要素市场等落户,大力发展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国际保险等业态。服务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做大做强碳排放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碳金融中心,促进全球碳排放、碳交易领域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配置,推动北外滩创建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继续举办北外滩财富管理峰会、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上海区块链国际周等高水平、高层次论坛和活动。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处置能力,丰富金融风险对冲工具,守住不发生区域系统性、重大原发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提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核心承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水平,加强底层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拓展,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园区建设,依托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北外滩来福士金融科技园等载体,吸引集聚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基金及所投企业和机构落户,促进金融科技集聚发展。做好支付清算、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等应用场景布局,支持开展高频交易、区块链、生物识别支付、物联网金融等“新金融”创新,发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作用,全力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集群。

提升金融服务辐射力度。增强专业机构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基金登记、估值核算、基金评价、货币经纪、咨询资讯等服务机构,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引进和专业能力提升。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抓住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契机,支持区内优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不断拓宽境内外业务布局。推进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为上海长三角地区企业开展科技并购交易和产业提升专项服务,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基地。

2.航运服务业

强化航运服务能级。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通过支持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展航运衍生品业务、做实船舶买卖和租赁上下游服务链、吸引国内外海事仲裁机构和海事律所等举措,进一步集聚航运金融、航运经纪、海事法律、信息咨询等高端业态。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创新示范区,支持全球航运讯息发布,以及全球航运智库联盟设立,提高航运开放水平,完善航运服务业发展环境,彰显北外滩航运服务示范引领作用。打响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品牌,力争办成充分展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就、体现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盛会。发挥长三角航运创新发展联盟作用,全力服务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强化航运服务要素量级。培育和引进一批高能级的航运企业,特别是集聚国内外知名航运总部型企业,进一步做实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推动航运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与伦敦、新加坡等地知名航运机构的交流与联系,吸引高能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性机构落户,提升航运服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夯实航运服务业发展基础,支持中远海运、上港集团、上海航交所等龙头企业和机构拓展业务,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国内航运功能性机构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治理。

强化港航科技赋能。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航创新创业环境,吸引船舶设计、海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企业和机构入驻,形成航运创新、航运科技企业集群,提升北外滩航运智造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运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整合物流、交易、供应链、金融数据和服务功能,实现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

温馨提示:点击此处,阅读信息原文 信息来源: 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2017-2022  zhengsoso.com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32387号-1 上海立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