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增强科技服务新优势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机构: 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8-11-12

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经济能级是关系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所在,更是关系长远发展,全面提升城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决策部署,全面融入上海发展大局,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结合徐汇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总部署,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定不移地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增强徐汇核心服务功能;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迈进,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扩大民生服务,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率先实现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动力变革,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和配置高端资源,为全市、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以科技服务为引领的综合服务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标国际,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对接上海科创中心、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瞄准全球最高标准,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乃至服务全球的能力。

  ——坚持错位发展,打响特色服务品牌。发挥徐汇特色和优势,选择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强、打得出打得响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特别是充分依托科技研发资源丰富、专业服务门类齐全、社会事业基础扎实的独特优势,全力培育特色服务品牌,拉长长板,争当样板,努力在错位竞争中构筑徐汇发展新优势。

  ——坚持质量优先,引领服务能级提升。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推动服务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持续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集聚服务经济新动能,形成经济增长新亮点,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引领和带动服务能级和质量全方位提升。

  ——坚持深化改革,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破除制约服务经济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争取重点领域的创新改革和先行先试,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提升水平。

  (三)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徐汇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特别是科技服务的核心枢纽功能进一步夯实,服务经济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率先创造高品质生活,形成以科技服务为核心,以漕开发创新服务、优质民生服务、高效政务服务为支撑的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彰显徐汇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向服务品牌强区迈进的基础更加坚实。

  ——核心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聚焦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做强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级,打响科技服务品牌,力争成为全球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枢纽,提升徐汇科技创新的显示度和集中度。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

  ——服务经济能级持续提升。深化漕开发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服务经济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扩大服务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辐射服务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进一步强化。

  ——服务民生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高效性明显提升,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消费者和市场主体对徐汇服务的感受度、体验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服务品牌的美誉度进一步提高。

  ——特色服务品牌加快涌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徐汇特色服务品牌,不断拓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到2020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家。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服务品牌

  加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国家战略融合联动,发挥科技服务核心枢纽作用,推动创新链向顶端迁移,价值链向云端转移,产业链、服务链向高端延伸。

  1.建设重大功能性平台,提升科技服务“高度”。推动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能级提升,在服务上海、服务全国中不断丰富徐汇科技服务内涵。对接“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落地徐汇。支持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中山医院“医疗创新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纳米医学中心等平台建设,新增1-2个多学科交叉的融合性创新平台落地。支持中科院3个卓越创新中心建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支持华东理工大学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复旦大学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类脑智能的医学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服务“速度”。推进中科院生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平台和现代药物、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创制创客工程化技术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推动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功能发挥和辐射。

  3.培育“参天大树”,夯实科技服务“厚度”。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以临床医疗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持腾讯、网易、小米、联和投资、华人文化等平台型企业开展基于生态的投资孵化服务,助力龙头企业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与资本市场对接,推动更多创新企业成为与金融壹账通、联影、复宏汉霖、商汤、界面、依图、触宝等比肩的“独角兽”。在以泰坦、亿锎为代表的研发服务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细分领域挖掘一批“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到2020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研发功能的总部数达到50家。

  4.打造“创新生态圈”,提高科技服务“浓度”。对标波士顿,构建以重大战略合作为引领,以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为核心,以研发、临床及应用环节联动为纽带,以产业资本和高端人才为支撑的“Mini波士顿”生命健康创新生态圈。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和政策宣传力度,落实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知识产权、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服务券等政策,提升创新创业主体获得感。打造创新创业主体活动品牌,举办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峰会、漕河泾国际科创嘉年华、创业梦之星等创新创业品牌活动,树立创新标杆、对接创新领袖、汇聚创新力量。构建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推广“创投+孵化”新模式,提升众创空间发展能级。

  (二)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全力打响漕开发创新服务品牌

  立足区域优势和特色,发挥漕开发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品牌效应,聚焦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推进科技服务、集成服务、专业服务的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提升服务业支撑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

  1.聚焦科技服务,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拓展服务链,提升价值链,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行业发展,使其成为服务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设备、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研发设计服务中的运用,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与高端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发挥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盛知华、上海情报所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功能辐射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聚焦通标、质检院等重点企业,引导标准检测与质量检测服务等高附加值行业发展,支持探索建设共性质量技术专业服务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基础服务。

  2.聚焦集成服务,拓展服务辐射半径。充分发挥徐汇服务业集成能力强、集成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拉长长板,增强集成服务的辐射带动力。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以及全球事业总部与区域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资金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提升集成服务能级和水平,增强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连接全国的能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发挥产业链资源整体优势,提升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等服务的核心价值。大力发展服务于区域、行业、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品牌服务供应商,构建开放协同的服务生态系统。

  3.聚焦专业服务,构筑服务竞争优势。依托徐汇专业服务的基础优势,对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会计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构建专业能力强、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专业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业支撑,着力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搭建投资机构和企业的对接服务平台,深化投贷联动试点,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会计、律师等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仲裁、公证等行业,鼓励支持律师事务所开拓资产重组、融资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新型法律服务领域,大力提高仲裁的国际化水平、公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品牌化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与领英、中智等国际国内顶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提高人力资源服务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水平。

  4.聚焦漕开发功能辐射,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推进漕开发与徐汇滨江、华泾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漕开发辐射带动效应,结合徐汇城市空间更新,形成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漕开发服务资源溢出和园区品牌输出,与上海、长三角各个分园区之间形成产业梯度链,拓展漕开发协同发展、梯度发展、层次发展空间,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作出积极贡献。坚持国际化导向,与跨国企业合作建设全球顶尖创新平台,与海外科技园区加强双向互动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化创新网络。

  (三)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全力培育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品牌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生活服务要求,着力推进徐汇南北地区均衡发展,办好家门口的学校、选好家门口的医生、建好家门口的客厅、补好家门口的小店,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点、徐汇特色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努力铺就高品质生活城区的幸福底色。

  1.打造高位优质均衡的教育新高地。全面落实“双高”“两全”战略,打造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综合优势突出、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强的现代化大都市一流教育强区。凸显优质均衡性,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建设、学校委托管理为三大引擎,促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教学、教师团队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学校之间纵向衔接、优势互补,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体现改革特色性,以“上海市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以核心素养为重点的、具有徐汇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师培训体系,奏响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最强音。彰显行业示范性,以教育项目“走出去”为契机,加强徐汇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联合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特级“名师”,推广一批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特点的“名课程”,推动一批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一流的示范“名校”品牌输出,显著增强徐汇教育对上海乃至全国的辐射广度和力度。

  2.树立一流健康城区新标杆。围绕2020年将徐汇建设成为亚洲医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亚洲一流健康城市的引领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健康徐汇2030”规划纲要》,为徐汇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高水平健康服务。依托中山、市六医院等一批徐汇健康城区建设的“脊梁”,优化中山-中心、市六-市八紧密型医联体,搭建肿瘤防治、儿童保健等7个学科项目型医联体,持续扩大三甲医院资源辐射的红利。发挥徐汇中医药资源特色优势,深化“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治未病健康工程”,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集群、中医药健康科技创新硅谷。以徐家汇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建设徐家汇体育公园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和滨江市民健身活力区,引入国际化体育精品赛事,培养市民健身习惯,推动全面健康和全面健身融合。

  3.形成家门口民生服务新模式。打响邻里汇项目品牌,不断拓展邻里汇功能内涵,因地制宜开展个体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等多元化的项目,带动盘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会活动室等服务资源,形成“一汇多点、一体多元、一网覆盖、全时响应、全区联动”的服务创新模式,将邻里汇建设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客厅,打造成为社区居民的共享空间、社区服务的载体阵地和社区共治的重要平台。积极落实国际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养老设施建设均衡、优质发展,高标准推进徐汇南部养老中心建设,完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日间服务中心等多个升级版助老实事项目。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护理员专业能力建设。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完善社会化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大力培育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机构,健全梯度化支付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新“互联网+”模式,提供养老、家政、教育等家门口生活服务,提升服务品质。

  4.培育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新典范。适应广大市民生活消费升级需求,大力促进商业、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业有机融合、深度发展,重点打造西岸、衡复、徐家汇三大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上海梦中心、美术馆大道等重点项目,举办西岸文化艺术季、全球水岸论坛等重大活动,打造“艺术西岸”品牌,成为引领时尚的商旅文融合发展新地标。依托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重点推进文化保护、环境整治和业态更新,打造“魅力衡复”品牌,留住城市记忆。以文商融合为方向,推进标志景观重塑、商业模式再造和空间品质提升,打造“徐家汇源”品牌,成为上海“中央活动区”多维发展的引领区。盘活用好文化、体育、商务、商业等宝贵资源,精心策划“复兴艺术节”“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中意徐家汇”等品牌节庆活动,推出商旅文体融合的高品质复合型旅游产品,塑造徐汇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特色鲜明、大气谦和开放的旅游形象。建设智慧化、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大数据”“智慧旅游系统”工程建设,优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国内外旅客的体验感和舒适感。

  (四)加快城区软硬环境提升,全力“绣”出精细化管理服务品牌

  落实“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多个方面的锻造,让精细化融入城区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逐步推进城区管理的法治化、智能化、标准化、社会化水平,努力把徐汇建设成为高水平管理的示范区。

  1.坚持法治化思维,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效能。树立崇法尚法思想,倡导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加强城市安全治理,强化多部门联动巡查和联合执法。巩固创全成果,加大“五乱”(乱设摊、乱占道、乱设广告、乱张贴、乱抛物)城市管理难点顽症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占道亭棚综合治理,消除违规擅设占道亭棚。加强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管理,做好一店多招、屋顶招牌和大型侧招整治。开展无违建居村(街镇)创建,巩固“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持续推进违章建筑整治,实现违法建筑“零增长”,全面消除住宅小区内“居改非”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行为。落实河长制责任,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提升排水防涝水平,确保汛期安全。

  2.加强智能化建设,推进智能监管平台运用。加强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和“神经元”系统建设,推进各类监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实施徐家汇商圈交通诱导系统改造工程,运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徐家汇商圈交通诱导效能。加强中心区域和重点道路的路面前段感知类设施建设和运维投入力度,完善感知-研判-指挥-处置的交通综合指挥闭环,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加强城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平安综治、市场监管、城市交通、生态环保、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等相关数据的信息汇聚分析、监控预警预测、协调监督考核、联勤联动指挥等功能运用,不断提升动态化管理水平,发布城市运行分析报告。开发完善扬尘在线数据预警系统和手机APP软件,实现扬尘预警响应常态化, 工地扬尘管理社会化、常态化管控。

  3.提升标准化水平,发挥规划导则引领作用。制定实施加强精细化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市政养护、河道管理、环卫保洁等行业领域标准化工作,完善风貌区、滨江、徐家汇景观灯光、店招店牌、工地围墙设置导则,形成可操作、可量化、易考核的制度规范。全面实施架空线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实施“两班制”保洁,重点区域实施5:00-23:00“两班+两小时”的保洁班制。做实“一楼一档”“一路一特色”的精细化设计管理,探索活化利用方式,说好老房子里的好故事,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打造为风貌保护精细化管理的示范标杆区。深入实施西岸计划,做实滨江管委办功能,推进滨江公共绿地、景观灯光、交通路网等项目建设,将徐汇滨江中央活动区打造为城区运营精细化管理的示范标杆区。推进徐家汇中心、天桥连廊、教堂广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徐家汇智慧商圈建设和业态升级,将徐家汇中央商务区打造为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的示范标杆区。

  4.落实社会化理念,以服务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发挥街道(镇)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社会动员,激发社会活力。持续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打造“美丽小区”升级版和综合版。完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建立物业服务考核达标分级奖励和奖励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标准、健全规制、有力监管,提升物业服务能级。开展垃圾分类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收运,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促进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和谐发展。引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发挥社区规划师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力量,让更多的专业机构、专业组织、专业人员参与进来,注重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力量,发挥好弄管会、路管会等各类志愿者的作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擦亮政务服务品牌

  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政府服务和管理效率变革,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全力推进“一网通办”,着力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最优营商环境,当好“店小二”,努力为市场主体和居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1.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打响“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品牌。以深化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围绕智慧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构建“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的工作体系,逐步实现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一网受理、全市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建立区级政务服务总门户,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上网全覆盖。推进区行政服务中心、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民区延伸服务站点的三级联动,确保民生服务事项就近办理。深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加快形成行政审批最少、收费最少、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组建区政务大数据管理中心,推动各部门数据的汇集、互联、共享、开放和应用。

  2.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深化服务业开放格局。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开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在衡复等重点功能区加快形成市场公平开放、企业自主决策、政府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新机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进审批告知承诺制,在解决“先照后证”后市场主体办证难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实现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工作。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制度的复制推广,鼓励区内科技创新企业、有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需求的实体企业、总部经济相关企业、跨境股权投资企业等开设自由贸易账户。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不断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3.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标准化+”行动,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覆盖多个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不断推动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和政务服务优化。在金融、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科技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休闲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制定修订,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设及试点工作,发挥先进标杆、样本作用。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强化服务业质量标准实施,探索实施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促进服务质量创新发展。

  三、支撑要素及保障举措

  (一)加强项目载体和服务平台支撑作用

  围绕服务综合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塑造体现集中度和显示度的服务经济发展新地标。发挥重大载体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徐家汇中心、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等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引进和集聚一批总部型和功能型企业,力争打造若干体现高端竞争力的新载体。发挥漕开发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推动更多的产业园区开展创建活动,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协同互动,建设一批业态高端复合、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发挥重大功能性平台的牵引作用,重点建设若干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和产业化服务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服务经济能级水平。发挥重大活动的引导作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峰会、漕河泾国际科技创新嘉年华等活动做精做深,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和活动,更好地展示徐汇形象,增强徐汇吸引力。

  (二)加强服务品牌人力资源供给

  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造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持之以恒厚植发展的人才优势,吸引各类人才向徐汇集聚。坚持人才引进的高端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服务经济能级为出发点,加强与领英等国际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持续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前沿科学、带动服务经济创新发展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和高层次团队。坚持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探索构建用人主体发现、业内专家认可的人才遴选机制,实现精准选才、择优支持,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坚持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对接落实上海“人才政策30条”,加快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发布人才高峰政策,落实人才出入境便利措施等,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人才租房补贴和人才安居工程,放大政策优化组合的裂变效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加强构建普惠友好的政策体系

  破除制约服务品牌建设的政策障碍,创新政策要素供给机制,加快形成公平开放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财政政策,综合运用专项资金、政策性补助、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财政综合支持体系。有效发挥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引导基金作用,积极整合现有各类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和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服务品牌建设的重点领域,主动参与培育、建设和打响服务品牌。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特许经营、定向委托、战略合作等方式,引入竞争,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服务经济创新发展的财税支撑体系,落实支撑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区级层面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研究打响服务品牌的重大问题,协调制定重要政策,推动工作联动和资源整合,部署年度工作任务,指导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推动服务与制造、购物、文化等品牌建设联动发展。明确工作节点目标,各委办局、街道镇以及集团公司要对照各自负责的领域,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推进落实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建立相应地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推进服务品牌落地见效。

  (五)加强建设服务品牌目标管理体系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服务品牌目标管理体系,提升推进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围绕总体目标和五方面重点任务,将工作目标具体化、工作任务项目化,形成品牌建设的目标管理清单,着力提高服务品牌工作抓示范、抓落实的精准化水平。将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目标内容、举措、节点和责任单位,形成目标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实施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做到月月有跟踪、季季有督查、年年有评估,确保三年行动计划落地生根,全面实现。

  (六)加强宣传推广和舆论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结合招商引资、城市推介、高端论坛、重要赛事和节庆活动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建设政策宣传与解读,提高打响服务品牌的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加强舆论引导,综合运用自媒体、大众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多主体、多角度、多方式开展媒体宣传报道,及时发现和呈现在推动服务品牌建设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效,引导和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共同推动服务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温馨提示:点击此处,阅读信息原文 信息来源: 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2017-2022  zhengsoso.com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32387号-1 上海立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