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浦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1-11-29

  黄府办发〔2021〕47号                             

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


黄浦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力、要素集聚力、市场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关键时期,也是黄浦区推动中小企业加速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激发黄浦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现根据《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黄浦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编制本专项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综合实力方面,截至2020年底,黄浦中小企业合计22372户,在“十二五”基础上增加5546户,增幅达33%;中小企业密度达1090家/平方公里,在各区中居首;吸纳就业40万人,在“十二五”基础上有所下降;营业收入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达10333亿元,占全区企业营业收入的68%。批发和零售业中小企业7679户,占全区中小企业单位数比重高达34%,贡献了全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51%。产业结构方面,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健康服务、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出台《黄浦区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意见》,发布《外滩金融集聚带关于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应用场景,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主体。立足文创产业优势,加大对本区文创产业支持力度,结合存量改造,拓展文创产业空间,推动文创载体能级提升。聚焦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促进商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品牌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推动TX淮海等创新项目落地,大力提升区域商业活力。创新创业方面,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制定出台《关于黄浦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认定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4家,孵化面积14.2万平方米。连续5年组织“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黄浦赛区赛事,发动总计423家中小科创企业参赛。实施“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开展老字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评估认定工作,推动老字号企业与青年创业者精准对接。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国家级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试点区,建立区级首席技师制度,自2017年起资助首席技师23人。

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法治环境方面,成立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企业家法律服务工作站等实体化服务阵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积极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与“美团点评”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入网餐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审批效率方面,制定出台《黄浦区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方案》,完成全区市场准入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证照分离”改革。成立审批审查中心,全面负责社会投资项目相关审批审查事项一口受理、集中审批审查、一次发证等。企业投资类(备案类)项目立项到报建时间24天,处于全市较好水平。政务服务方面,“黄浦区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启动运行并在全市推广,注册用户数达5736个。完成“智能店小二”政务终端机在重点楼宇、园区的布建。首建“线上线下”综合帮办服务团队,为办事企业提供咨询、填表、材料询查等前置性、场景性帮办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在全市成立了首个“商标品牌创新发展指导中心”,为企业提供注册商标申请咨询、品牌建设咨询指导、品牌维权受理、商标资产运作指导等多项服务。此外,2018年,黄浦区在全市率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并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委托第三方编制发布《黄浦区综合营商环境白皮书》,跟踪评估工作成效,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优化综合营商环境。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政治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市场开始由合作共赢走向博弈制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全球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再一次步入关键性变革期。

在全国层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新消费需求扩容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助推大中小企业融通共赢。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加速落地,将为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高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小企业在信息领域加速技术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将构建全新产业生态体系,催生一批技术驱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等政策持续加码,将为降低中小企业负担、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提供有力支撑。《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一系列新政法规的出台,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制度保障和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全市层面,上海加快推进科创板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将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和进博会的持续举办,将为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跨境贸易合作平台。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将赋能一批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变革升级,助推一批数字经济中小企业爆发式成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拓展上海中小企业参与区域产业链合作的渠道。

在黄浦层面,金融服务业优势突出,金融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具有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天然优势;专业服务业高度发达,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的专业服务;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消费场景丰富多元,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城市风貌特色鲜明,剧场展馆等文化艺术资源雄厚,对文创类中小企业具有天然吸引力。商业氛围浓厚,时尚产业、夜间经济蓬勃发展,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配套高度密集,公共空间功能多元复合,城市治理效能全市一流,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活力城区正加速形成,将为中小企业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北京东路地区转型升级、世纪广场改造提升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将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商业商务空间。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黄浦中小企业“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大国对抗性科技竞争加剧,使得出口型中小企业断单与断链风险加大,高科技中小企业或将面临更严格的技术管制,传统落后行业中小企业将加速被市场淘汰,低价同质竞争模式难以为继。

从自身看,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区,黄浦物业、人力、物流等商务成本持续高企,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形成较大压力,同时抑制了中小企业对创新的长期投入和创新项目的本地产业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有待完善,金融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亟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偏低,创新活力不足,特色优势尚不突出,无论是技术竞争力,品牌引领度和影响力,还是企业家和高端人才的能级和活跃度,与顶级全球城市核心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黄浦推动中小企业加速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唯有推动中小企业紧抓产业链重塑新机会,加速科技和数字赋能、瞄准细分市场、聚焦品质和品牌提升、强化用户体验,才能塑造未来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创新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大局,聚焦城市“心脏、窗口、名片”总体定位、“功能新高峰、品质新标杆”发展主线和“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载区、全球城市海派文化的标志区、全球城市品质特质的典范区”三大目标,把握黄浦经济的鲜明特征,更好发挥市场内需潜力和中心城区核心区首位度优势,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黄浦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工作将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营商先行、开放引领、融通协作、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服务供给,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能级。充分利用中心城区核心区首位度优势,全面推进各类场景开发开放,以应用驱动技术开发。

——坚持数字赋能。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把握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机遇,提升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普惠服务。鼓励平台企业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专业化服务内容。推动网红店、特色小店上线发展,打造特色街区、商区线上联合品牌。加快智慧商圈建设,助力中小商贸企业引流变现。

——坚持营商先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延续并进一步推进企业清费减负工作,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尊商重商社会环境、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公正高效法治环境、亲清新型政商环境,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提升中小企业家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坚持开放引领。依托外滩这一世界级城市地标和南京东路、淮海中路等世界级商圈的知名度,积极承办、举办高标准的行业论坛、专业会展、时尚走秀、品牌发布等活动,为优质中小企业搭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宣传推介平台,帮助本土品牌走向世界。鼓励区内高端服务业中小企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通过开展业务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成立产业联盟等方式,拓展长三角市场。

——坚持融通协作。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推动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自治组织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互助合作,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合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共建共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平台,提升中小企业整体水平。

——坚持特色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坚持品质为先,依托黄浦特色场景优势,把握跨界混搭、多业态融合机遇,走小而美、小而活、小而优、小而靓路线,实现技术、产品、模式上的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黄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整体水平稳中有进。中小企业总量稳中有升,密度达1300户/平方公里以上,保持全市领先。中小企业就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在“十三五”期末基础上增长40%以上,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对经济和就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中小企业分类分层培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较“十三五”提高50%,整体创新能力实现跃升。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大幅提升。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及文旅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专精特新”企业达50家以上。

——品牌影响力大幅增强。引进20-30家品牌影响力大、行业引领度高、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潜力高的总部型中小企业,推动其快速做大做强。支持一批“专、精、特、优”的中小专业服务业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助力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一批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旅中小企业开拓长三角消费市场。加大力度引进一批走在潮流前沿的国内外小众先锋品牌,孵化一批高品质、个性化的本地新锐原创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网红店、特色小店活力集聚区。

——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跨部门中小企业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优化拓展,中小企业服务站、服务专员、智能政务服务终端实现网格化全面覆盖。大幅提升专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和质效,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培育,推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中小企业公益服务。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对标世界顶尖城市标准,跟进上海营商环境改革要求,大胆改革创新,优化法治环境,建设信用社会,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化人性化服务水平,在更高水平推进扩大开放。创新人才引进和认定机制,畅通产学研链条上的人才流动,提升城区宜居品质和人文氛围,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经过五年努力,培育一批在细分市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中小企业,搭建一批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行一批营商环境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引培一批知名服务、商贸、文化品牌,着力把黄浦打造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试验区、数字化转型先行区、科技创新活力区、产融合作示范区、产品和技术首发首秀区。

 

“十四五”定量指标表

维度

序号

指标

单位

“十四五”目标

经济

效益

1

中小企业密度

户/平方公里

“十四五”期末达1300以上

2

中小企业就业人均创造营收

万元/人

“十四五”期末增长40%以上

创新

能力

3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增加50%

4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十四五”期间有50家以上入选

区域影响力

5

总部型中小企业(含民营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外资研发中心)

“十四五”期间引进培育20-30家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综合服务

1.强化统计数据支撑

开展中小企业运行监测。探索开展行业分层抽样和集群抽样,选取中小企业占比较高的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等行业或若干中小企业集聚的园区、楼宇、商业体,形成中小企业抽样监测样本,实施季度统计追踪,重点关注样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用工情况、融资状况、普惠性政策落实情况,为预判潜在风险、推进规范合法经营、完善企业服务模式、引导载体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意识和水平提供统计依据。

构建中小企业库。以“四上”中小企业和各职能部门掌握的重点企业数据库为基础,形成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及文旅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样本库。深入掌握入库中小企业运行发展情况,持续开展相关产业趋势研判和中小企业需求分析,为制定精准、高效、前瞻性的中小企业服务政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2.优化政府服务工作

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各部门单位服务中小企业意识,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优化拓展黄浦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工作体系,部署众创空间企业服务站、园区企业服务站、楼宇企业服务站、区中小企业服务站等四类型服务站,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专员考核、培训机制,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便利化、人性化、温馨化。定期组织召开中小企业专题会,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畅通中小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渠道。

做细中小企业分类管理,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通过专项产业政策鼓励高成长、创新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通过营造街区商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助力独立原创品牌和网红店等各类市场主体做精做靓,通过推动跨界融合、数字化转型,支持老字号品牌做新做奇和特色老铺做久做远。

3.构架多元服务体系

依托黄浦专业服务业优势,支持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精准对接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创业培训与辅导、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市场营销、项目开发、财会税务、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力资源、对外合作、展览展销、法律咨询等方面服务。鼓励中小企业高度集聚的街道、楼宇、园区与专业服务机构共建中小企业服务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省时、低成本的综合性服务。

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政策咨询、法律诊断、战略规划、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咨询和帮扶活动,支持各类专业人士、退休专家成为公益帮扶专家。到2025年,认定表彰一批公益服务成效显著的专业服务机构,组建一批各领域专家志愿者队伍,推广一批公益服务经验和典型案例,将公益服务体系打造成为黄浦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亮点工程。

(二)加强法治保障

1.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依托黄浦企业发展服务平台,设立中小企业账款拖欠、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侵权等投诉举报入口,建立投诉限时处理机制。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的不正当竞争监管,提升中小商户企业维护正当权益的意识。积极培育涉外法律主体,引进国际涉外法律人才,为中小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提供国际贸易法律服务。探索成立公益性质的中小企业商事纠纷调解机构和线上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快速解决日常商事活动中的纠纷问题。加大公共公益法律服务,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中小企业风险防范和依法维权意识。

2.优化中小企业创新法治环境

加大对新兴业态和新兴行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监管包容性,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依法出台黄浦企业首次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建立以引导和帮助纠正为主的柔性监管文化,鼓励市场主体大胆创新试错。通过发布合同模版、指导性案例,开展专题巡讲活动,创新路径加大对企业维权的支持力度,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业态新领域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小企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新型权益的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确保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项目中,知识产权利益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公平、合理、合法的分配。

(三)加强融资支撑

1.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对接市担保基金管理中心,加强市区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贷款联动服务,开展“企业贷”(园区贷)等创新贷款产品。推动政、银、保三方合作,搭建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平台,为中小文化企业、外贸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提供特色担保增信服务。

持续推进产融合作。依托中小企业服务站,定期收集企业融资需求,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获取金融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股权融资对接会,加强对重点中小企业、高成长性初创企业的融资推介,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个性化融资服务。

引导金融科技助力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服务。加大引培信用科技、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企业力度,推动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客户识别、风险管控模型,针对中小企业特色优化信贷审批发放流程。

加大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支撑。发挥黄浦金融企业机构集聚优势,吸引一批天使投资人,引进一批全球知名的风投、创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其与本区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新型业务模式,推动初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

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定期排摸区内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技术创新能力、挂牌上市意愿、资本市场前景等情况,形成不同成熟度的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库,对入库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靶向培育。

2.深化多方协同合作机制

组织区内金融服务业相关机构、工商联、各类行业商协会共同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协会,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筹、问题共商,推动银企需求对接。支持楼宇园区、商协会、产业联盟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政策性融资担保政策宣讲、融资咨询等活动。充分利用商协会等企业联盟组织的信息优势,探索商协会担保、协会会员互保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研究试行以园区楼宇等产业载体为单位的“集群贷”模式。

(四)加强载体建设

1.优化载体空间供给

围绕上海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园建设,挖掘周边区属空间资源,建设健康服务孵化器和创新中心。结合金陵东路、北京东路等街区改造和城市微更新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载体空间。鼓励园区、楼宇、商业综合体等大型载体为中小商贸、文旅、演艺企业开展快闪店、夜经济、时尚走秀、文艺展演、社交游戏等活动提供可低价灵活租用的新型展示体验空间。加快盘活区属国资国企存量资源,引导一批闲置和低效物业改建为科技园、文创园、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办公空间。

2.推动载体品质提升

推动一批中小企业集聚的园区和楼宇通过环境品质化、服务优质化、管理智慧化、配套完善化实现转型升级,吸引文化创意、健康服务、金融科技、科创服务领域中小企业集聚。着力引进一批高度专业、具有国际视野、产业链资源丰富的运营管理团队,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创业孵化和中小园区。结合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引导载体引入智慧管理系统,提升对内部租户的动态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3.加强政府扶持引导

加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和双创载体优惠扶持政策,探索实行载体和企业双向扶持机制,对经认定的载体运营管理方给予运营方面的政策扶持,对入驻的优质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给予房租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租赁成本。

(五)加强竞争优势

1.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共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门槛,提升中小企业整体水平。在创意设计类中小企业集聚区,引进3D打印工坊、数字制造实验室、木工实验室、面料档案馆、新材料展示馆等共享实验室,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推动科创与文创融合发展。

2.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购买数字化服务提供补贴,提升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的积极性。依托园区楼宇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讲座,分享数字化案例,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充分发挥区内头部数字服务商带头作用,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中小企业层面的应用。启动“数字化志愿者”计划,支持一批数字化服务商让利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率、多元化和低成本的数字化服务。结合智能商圈建设,推动5G、XR、沉浸式光影等技术在智能导购导游、体验式营销等消费场景的应用。

3.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管理和运用商标、品牌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加大品牌管理投入。培育一批“种子品牌”,实现从无名品牌到知名品牌的升级。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依托,以街道、楼宇、园区为载体,打造联名品牌、区域品牌,扩大优质中小企业群体知名度。

(六)加强融通合作

1.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合作

定期组织大型企业发布研发创新、创意设计、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需求,开展需求对接会,帮助本区中小企业打开与大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大型企业开放海外营销渠道,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与服务,实现“搭船出海”。

2.推动中小企业互助协作

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同业、异业自治同盟。以行业为单位,引导人工智能、健康服务领域中小企业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以街区、商圈和消费场景为单位,引导零售、餐饮类中小企业营造统一文化氛围,建立一站式营销平台,开展产品搭配销售、促销活动。

五、重点工程

(一)分类分层培育工程

围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黄浦重点培育的高科技产业方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高科技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围绕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及文旅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等黄浦区重点发展产业方向,加快制定分类认定标准,认定培育一批商业模式得到资本和市场初步认可、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锐中小企业。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数字民生等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新技术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民生科技类中小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成立区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财政扶持的精准滴灌,针对上述不同类型企业的市场开拓、技术对接等发展需求进行一对一服务。

(二)服务资源对接工程

整合区内管理咨询、科技中介、人力资源、法律财税、市场营销、信贷风控、采购物流、广告会展、海外开拓等领域的企业服务资源,牵头组建黄浦区中小企业专业服务联盟。依托黄浦区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开设联盟服务线上交易入口,定期推出各类主题性、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包,开展“五五购物节大放价”、“春招特惠”、“上云秒杀”等优惠活动,吸引中小企业购买服务。每年度组织第三方机构根据服务满意度、服务创新度等指标,评选出若干家优质服务机构,授予“中小企业服务之星”、“创新服务商”等称号,对投诉率高的服务机构采取通报、警告、联盟会员除名等措施。

(三)竞争力提升工程

开设中小企业能力中心,作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资源共享、接触前沿技术应用、展示自身产品和技术、开展企业家培训和联谊、推广转型成功案例的公益性实体空间。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能力中心开展工商注册、政策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题宣讲会。建立战略规划、工商管理培训、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改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网络安全维护等各领域的外援专家库和专业服务机构库,帮助中小企业对接相应专家和服务团队。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成果展,推广前沿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开设展厅,滚动展示一批中小企业优秀成果。优选一批中小企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案例,以宣传册和视频方式对外推广。

(四)人才服务提升工程

加大中小企业家培育培训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商学院和各类企业家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公司治理、资本市场运作、股权激励与分配等各类专题培训。帮助中小企业节约用工成本,鼓励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搭建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平台、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发布渠道,加大政府对新型用工模式在社保分摊、工伤待遇、员工管理、劳动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指导。搭建中小企业实习对接平台,积极与上海各大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指导中小企业建立优化实习生制度,推动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加强新兴职业、新兴工种的管理和培训,围绕黄浦优势新兴业态,支持商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加快出台相关新兴职业和新兴工种的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认定,引导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

(五)全球市场开拓工程

深度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机遇,对接长三角城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专场项目推介会,帮助从事专业服务的黄浦中小企业拓展长三角市场。搭建文化演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黄浦文化演艺中小企业在长三角城市核心商务区开展联合创作、试演巡演等活动。探索与长三角消费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区组建消费联盟,支持老字号、网红店互设分店。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承载,充分发挥黄浦高端商业要素集聚优势,依托世界级商业街区建设,鼓励重点商圈引进本土原创设计师品牌的首店,传统工艺技艺的体验店,小众新锐设计的品牌集成店,打造自主新兴品牌面向全国、全球市场的重要展示窗口。积极与专业出口电商平台、跨境品牌营销、海外众筹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黄浦优质新兴品牌走向海外。

温馨提示:点击此处,阅读信息原文 信息来源: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7-2022  zhengsoso.com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32387号-1 上海立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